隨著我國正在完成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的轉型,經濟發展的熱點領域正在從礦業、冶煉、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向消費👮🏻♀️、服務🤟🏼、金融🫳🏼、高科技等領域轉型。備受矚目的共享單車就是金融+現代服務的典範。目前,相關共享單車企業已獲得了高達近70億元的風投資本。之所以共享單車的服務模式獲得了如此巨大的發展,不少人認為是由創新所驅動的。那麽共享經濟究竟創新了什麽呢?
簡而言之就是基於註重分享式服務體驗的所謂共享經濟的模式的創新👨👩👧👧。縱觀當下的社會,由資本驅動的創新比比皆是👷🏼,成功案例亦不勝枚舉,幾個月之內從初創公司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創業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數以億計的風投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與神話⁉️。然而👫,這樣的資本創新創業是否是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戰略的題中應有之意或者說是其全部內容呢?
從結果乃至成果來看🌴,除了較為特殊的文化創意產業之外📼,資本雙創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方法🤸🏿♀️、理念、模式的雙創,第二類是技術的雙創。
我們把大多借助資本的雙創模式歸為第一類。這類雙創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成長周期短🦛。這種資本雙創,長則半年到一年✝️,短則月余,成功與否會大致確定👦🏼。或者說這些資本持有者沒有等待更長周期的耐心,他們往往追求賺快錢🧑🧑🧒。第二是失敗率高,不論采用何種統計口徑,這類資本雙創的成功率一般不超過10%🐈⬛。第三是缺乏核心技術。與上述第二類資本雙創截然不同的是,這類資本創新企業,幾乎不具有原創型核心技術(即專利權裏的發明),也不具備、甚至不打算將資金投入核心技術的研發工作,比起創新👎🏽,創業無疑是對其屬性更好的詮釋🚗。第四💽,經營方針較為高調,非常重視🏦、善於多媒體炒作。大部分此類資本創新企業都是炒作、宣傳的行家裏手🙎🏿。它們諳熟通過激發💖💱、利用消費者盲目從眾、怠於冷靜思考判別的心理🫙,進而驅使其購買自己的服務或產品的全套作法🧋,而且往往能夠做到駕輕就熟🫎🧑🏿💼、屢試不爽。
這樣的資本雙創雖然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流動🙋🏿♀️,看似繁榮了市場,實則既產生了大量泡沫,也幾乎沒有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出實實在在的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革命性科技革新。如果說以為國家和社會提供革命性革新科技為目的的創新為硬雙創的話🙅♂️,以方法、理念、模式的創新為目的的雙創則可以被歸為軟創新的範疇。大量的以金融科技創新為屬性的初創企業,其賴以迅速集聚人氣🙍🏽、資本的根本依憑不外乎是各類已完成巨量前期積累的消費者“自費”貢獻的大數據。在這些大數據面前,廣大消費者都是近乎裸奔的。於是就出現了只要願意花錢並提供對方正在使用的有效的手機號碼,就能獲得對方近乎全部的個人信息,不論是涉及其個人財產還是個人隱私🟨。曾經有位創業基地負責人向筆者坦言,如果立法規管大數據的使用🧗🏿♀️💆🏼♂️,那麽金融科技產業就發展不起來。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讓子彈飛得更久更遠一些。因此,我們絕不應對其視而不見、縱容綏靖❕👩🏻🎨。類似於僅需提供一個身份證號碼就能貸款這類金融科技創新服務,雖然在表面上使接受服務者享受到了一定的實惠,但其所獲得的利益可能遠遠不如其為此承擔的各類風險。相較之下🧞♀️,平臺運營方及身居幕後的資本大鱷很可能是獲取做大利益卻不用承擔很大風險的那位🤦🏿🆖。一時間🫥,社會上充斥著對於通過金融科技創新一夜暴富的赤裸裸地褒揚和期待🎓。然而,這種以犧牲大部分消費者的安全利益為代價而為少數資本持有者牟取巨額利益的雙創顯然是貽害匪淺的🤵🏿♀️,況且短期內即可暴富的案例對於年輕人三觀的形成和健康成長乃至於凈化社會風氣也是不利的🪆。
比起軟雙創🐙,國家社會的真正進步🤴🏽,更需要能夠切實為社會貢獻基於實力產業的革新科技的硬雙創,而迄今為止,上述資本對於後者的關註和投入是非常不夠的👩🏼🍳。雖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繁多🚣🏼、不一而足,但政策扶持不夠🕟、輿論導向偏差、社會氛圍不對顯然是個中主因。
為此🚣🏿♀️,有必要作如下變革。首先,在上海這樣的工業化城市,大型公有製、外資企業和著名科研院所既儲備了大量的尖端科技🍅,也具備持續研發和改進尖端科技的實力🙇🏻,只是苦於缺乏資本的投入和開發🤛🏽。有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資本與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將上述尖端科技產業化💇🏼♂️。在此過程中👨🏿🌾,各級立法部門及主管機構應盡快製訂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規範對大數據的利用和開發,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以此倒逼資本持有者放棄短期暴富的操作模式🦏,逐漸習慣於規範有序😗、風險可控𓀂、循序漸進⛹🏼♂️、穩步獲益的獲利方式。具體而言🕟,可以參考證券投資基金的運作模式,由基金管理方直接投資上述企業和科研院所,所得收益向基金購買者分紅。其次🤹🏻♀️,各類媒體也不應過分炒作一些毫無或基本沒有提供實體產業革新科技創業的軟雙創項目的過度炒作,而應引導大眾對於決定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硬雙創項目的關註和興趣🫶🏽。最後,社會氛圍也不應再盲目希冀和崇拜短期暴富的所謂創投成功案例。為此,教育機構尤其是高校在向學生教授、推廣雙創時,因以引導和鼓勵學生以實體產業科技革新為著力點💌,踏實肯幹、努力奮鬥;惟其如此✔️,才能在提高雙創成功率和服務國家社會發展方面做到兼顧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