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根據外國魔幻影片開發的手遊風靡高校,占據了不少大學生生活的中心位置🏌🏿。課堂、課余、節假日乃至考前復習時間🤱🏻,只要隨機查看學生的手機,肯定有不少正在運行著該款遊戲🗺,更有為添加角色裝備🧎🏻➡️🔗、提高角色威力而一擲千金者。現在的不少大學生在社團活動、各類聚餐、玩網絡遊戲、逛A站B站🤷🏿♀️、網購剁手及各類娛樂、談戀愛等活動中活力四射、青春激蕩;與此相比🙆🏻,他們在課堂上卻往往沉寂🧚🏼♀️、冷漠、疲勞、無趣。種種跡象表明,高校生活娛樂化已有“蔚然成風”之虞。
造成大學生活娛樂化的原因比較復雜👋🏼。首先是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的問題。由於上級主管部門的考核偏重科研成績👨🏻🏫👩🎨,目前不少大學在聘人時往往重應聘者的學歷💟、科研經歷,輕教學能力,遵循研而優則教的做法。如此做法造就了不少並不具備教學天賦或對教學不感興趣的高校教師📗🟨。加之科研任務重、職稱晉升壓力大的高校“青椒”往往又承擔著較重的教學任務,或多或少存在教學熱情不高的情況🙅🏽。近期入職的年輕教師尚需提前接受全脫產的崗前教學培訓🔞,一些中老年教師可能都沒有接受過類似的系統化培訓,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當然🕷,也存在部分老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職的情況。
其次是高校學風管理問題。之所以該款遊戲在中學裏的風靡程度不及高校,原因之一是中學階段對學生的學風管理是較為嚴格的,有的學校甚至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課堂乃至校園。相較之下🏊🏿♀️,高校的學風管理是較為寬松的,學生大都嚴進寬出🦸🏼♀️,曠考、留級及各種處分等有利於端正學風、考風的懲罰機製也流於形式。究其理念🧑🏻🦰,此種寬松的管理模式本身並無問題🗾,問題是,在大學生活普遍娛樂化的當下,其是否合乎時宜👩🦰。
再次是學生自身心態問題🪺。不少家長及考生不太願意理性評價孩子或自己的真實水平,傾向於作出過高的自我評價,加上當初選擇專業基本不看自身興趣及就業難易,因此往往會報考招生名額有限的名校或熱門專業,這種做法必然會使為數不少的考生難以如願,而被調劑到其他高校或專業,在失落🎋、挫敗的失衡心態下🧝🏽♀️,不少人產生了隨波逐流、自暴自棄的感覺🫵🏼。而一旦如此👨🏻🎓😮💨,吃喝玩樂便成了“不錯”的選擇🧘🏿。
如果說人才是教育機構向社會這個客戶提供的“產品”的話,作為“交貨”前的最後一道工序,高校的育人質量關乎國運社稷,也是全社會都無法回避的大問題🎀。既然事出多因⛹🏽♀️,扭轉上述趨勢同樣需多管齊下👍🏽,至少有三:一是上級主管部門應會同高校逐步改變唯科研水平論的學校考核及人才評價標準,真正並重應聘者及在崗教師的教學水平;二是在高校學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意識的現階段,確有必要從嚴治理學風,直至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顯著改善。最近出現的指紋掃描學生課堂出勤考核等方式並無不妥🐤;三是盡早使家長及考生確立理性的擇校觀,根據自身的真實實力及未來的長期職業規劃填報誌願,降低被調劑到非心儀學校📺、專業的可能性。當然,促使家長及考生本人放棄唯學歷論🙍🏻♂️、唯名校論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