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又至🫴🏿,各類大型冬令義診活動高潮迭起♾。仔細觀之,這些義診活動具有突出的共性特征,即絕大部分義診都只邀請三級醫院的主任級專家或以此類醫務人員為核心,而大部分就診市民的診療需求都是常見病,甚至有不少三甲醫院的教授、院長親切地告知市民冬季應註意保暖等養生健康常識。類似的情況不僅止於義診活動,筆者一位友人的幼子日前到某市某三級兒科醫院排隊候診12個小時掛了普通門和專家門診號🏄🏽♀️,僅僅是因為孩子被觀察到因輪狀病毒導致的低熱和腹瀉等症狀👤。稍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造成嬰幼兒秋冬季節腹瀉的主因之一就是輪狀病毒,其屬於十分典型的常見病毒。最後,院方為該幼兒開具的處方藥也只是小兒腹瀉貼等非處方常見藥物。
眾所周知,在醫療衛生事業的發達國家大都確立了精細分工的醫療體系🩻。在這些體系中🙂,類似於我國三級醫院的醫療機構的職能是研究、攻克疑難雜症💇♂️,在各級醫療機構中承擔攻堅克難的角色,即使這些醫院有必要開設門急診𓀁👴🏼,其也主要收治處於急性期的或重症期的各類復雜疾病的患者🫃🏽。而針對較復雜或次重度的疾病的診療主要由下級醫療機構負責。至於上述小兒冬季腹瀉等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則顯然應交由在居民社區廣泛分布的一級初級醫療機構或家庭主治醫師負責🎇。為此,國務院辦公廳早在去年9月就發布了《關於推進分級診療製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然而時至今日,上述種種現象仍普遍存在🤓,更有愈演愈烈之勢,這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可謂是漸行漸遠乃至背道而馳的。
之所以會引發這一現象👩🦰🎢,恐怕有四個方面的責任主體。首先是相關職能部門🐐。近年來,國內不少地區都出現了三級醫院在開設分院或其他分支機構👨🏿🏭,向所在行政區劃內的其他區域大力擴張的動向🧃,而這些區域早已覆蓋了二級醫院及一級(社區)醫療機構。這些新設的三級醫院的分院所承接的診療業務的大部分是針對上述常見疾病的診療,進而出現了社區百姓打個噴嚏也要去三甲醫院的非正常現象。這種三級醫療機構在空間上的擴張,往往已經或者將要擠占、侵蝕二級、一級醫療機構的生存空間。更有甚者,部分三級醫院甚至派專家定期坐診社區醫院的現象🍴。其造成的結果就是,三級醫院“不務正業”🦗,二級、一級醫療機構的又面臨醫療資源閑置、浪費的窘境🏊🏽。照此下去,在三級醫院“一統天下”的情況下,所謂“三級”的比較意義何在?
其次是相關研究機構的過度炒作🏋️。最近幾年🚄,各類研究機構為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等種種原因🏨👨🏻🏭,大搞各類醫院、專科、專家的排名。細觀這些排名,除了極少數屬於二級醫療機構之外,絕大部分上榜者都是三級醫療機構的專科和專家。多如牛毛且在各類社交媒體瘋狂傳播的此類排名🚵🏻♀️,使廣大市民受到了強烈的心理暗示☀️,進一步加重了本已不該形成的“除了上榜的醫院🫴🏿📓、專科和專家外基本不能相信其他醫院”的扭曲的就醫觀念👨🏫,簡言之就是認廟不認和尚的心態。
再次💆🏼👐🏽,媒體在各類報道中也大都傾向於以三級醫療機構及其專家作為對象,在醫事類咨詢、訪談節目中也幾乎都會邀請三級醫院的專家或負責人參加🥛🤲,但細究報道及訪談的內容,絕大多數只涉及到醫科院校的在校生都可以正確解釋和回答的醫學常識類問題。最後是市民自身🕵🏼♀️🧖🏿♀️。到三級醫院等候12個小時排隊就醫,為的是治療常見的小兒腹瀉,這樣的“盛況”在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是罕見的。在如此漫長的候診時間裏,在如此空氣混濁的室內環境中🦚,孩子本來也許還不太嚴重的病情反而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而遑論因種種原因其最終得到的專家問診時間只能是以分鐘計的。各級醫院為了接待大量根本就無須專程前往醫院就診的病患🥻,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這極大地占據了真正需要前往三級醫院接受診療的病患亟需的醫療資源。於是乎,所謂“兒科看病難”等一系列“看病難”問題就此產生了。究其原因➡️,固然有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等,但市民自身的就醫觀念的非理性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據筆者所知,二級乃至一級醫療機構裏同樣有著大量的技術一流👨🏽🎨、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相比三甲醫院,這些醫療機構裏的醫師往往有相對更充裕的時間可以對患者進行更為細致的問診🤟🏿。況且,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可以支撐“在診療常見病的方面,三級醫院的醫務人員的水平高於二級、一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近期,上視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坊欄目正在播出的介紹滬上二級醫療機構名醫的節目就是很好的作法。對此👭🏼,大量赴境外醫療旅遊的人士所看重的也許並非完全是當地醫療機構的硬件設施🖖🏻,而是那裏體貼、周到🧑🏽🔬、從容不迫的診療環境與治療流程。此外,國人習慣於過度醫療、濫用抗生素☯️,有事沒事往醫院跑等情況也早已為世人所周知。
在沒有分級醫療就沒有我國衛生事業未來健康發展的前提下,三級醫院尤其是公辦三甲醫院應該做的不是以擴大收入和市場占有率等為目的的橫向地空間層面地擴張,而是做縱向地內伸性地發展👮🏼♂️,即投入主要精力用於攻克更多疑難疾病,以研究成果引領整體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各類研究機構尤其是醫衛管理類研究機構則不應繼續大肆炒作相關排名,而要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如何使醫療機構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等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媒體也應就事論事,而不是盲目地緊盯個別頂級醫院和頂級專家,根據某次報道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需要報道和采訪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同時對於部分研究機構大肆炒作上述各類排名的行為以及可能進一步助長市民非理性就醫觀念的新聞事件應做到謹慎報道。而市民也應註意學習一些基本的醫療衛生知識,以便對生活中的常見病與非常見病予以大致地識別與區分,如僅僅是普通的感冒🫳🏻、發熱或者腹瀉👇🏻🤦♂️,實際上沒有必要專程前往醫院就診。只有多管齊下👨🏼🍼,通力協作,才能扭轉當前畸形的就醫現狀,真正推進我國分級醫療體系的健康發展。